嘉世辰歌 发表于 2009-11-14 17:21:02

呵呵,,,生活积累下来的。人们很认真的对待生活,如是有了很我值得纪念的东西。

晨晨 发表于 2009-11-14 17:43:48

这些东西真的还很讲究的,我到现在都还是不明白这些礼仪!值得学习呀

xiaofxf 发表于 2009-11-9 22:07:40

云梦习俗

曾店丧葬习俗

    来人间做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人世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对于他最亲近的人们,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悼念他,以告慰死者的亡灵。我们曾店的丧葬习俗一般包括如下一些过程。

盘出:一个人如果病得特别严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处于弥留之际,家人就要把他从房里抬出来,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铺上稻草,安个地铺,让他头朝上睡在铺上。

送终:一个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围的亲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来到他的身边,倾听他的临终遗嘱,亲眼看到他闭上双眼。如果是子女,谁没赶上送终,都是十分遗憾的事,一是没有看上父母最后一眼,二是别人会说某某跟老人没结着缘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终。

遮堂:人死了,家里马上要用簸箕将堂屋供奉的菩萨遮盖起来,意思是不要让死人照了堂不吉利。

洁身:一个人离开阳世,不能让他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入阴间,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后辈把老人背着坐在扑着的箩筐上,然后由另外一个人规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后擦八下,叫前七后八。

装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装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还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个样:不穿内衣,只穿黑色棉裤、棉袄,穿上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头上包一块黑布。

下榻:人如果断了气,就要用两条板凳搁一个铺板,把死者抬到铺板上。不过,这时死者的头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时用手将嘴唇和眼抹一下,让其合拢。让死者平直地躺在铺板上,腰部系一缕白线腰带,两脚也用一缕白线将双脚带拢,不让分开。铺板下面要用一个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灯草,点上长眠灯。

烧落气纸:人一断气,就要在他下榻的铺板头部下方焚烧钱纸,叫烧落气纸。同时还要放鞭炮,以告诉他人这一噩耗。

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传说没过童关的小孩在这台上可以看见死者的灵魂。

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坟墓下土为安。重殇应该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时要送酒菜到坟地让他们过中,坐席时要将第一席留给他们,出殡时,主人要一路给他们作揖甚至磕头,恳求他们把亡者抬平稳,让其一路走好。

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

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

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其它后辈们和所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每人都发一块白布片(称孝布),在出葬时全部盖在头上或围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

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老人的悼念。并且着次理发必须要等35天过五七时才能再次理发,这叫蓄五七头。

开路。农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请道士开路。道士来后,一是跟死者活着的所有后辈亲属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殡时辰,以及七个七、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的具体日期并贴在灵堂旁边的墙上;三是跟亡人开路。道士的唱词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为死者进阴间解开一个个结,打通一道到关,铺平道路,让他能在阴间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两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灵、接望望台才结束。他们分别在堂前、门前稻场和坟地三处做法子和唱和。

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会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历数死者(一般人)人生经历的十磨九乱,教育后辈要不忘前辈受的苦,对老人要讲孝道。

哭灵。如果请了戏班,唱戏的女角有一个节目叫哭灵。就是戏班走下台来,到死者棺材前下跪边唱边哭,哭老人(一般为通用词)受苦受难,哭得伤心伤意,泪水横流。哭得越伤心越好,让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当然,前来悼念的主要亲戚(特别是姑娘)要向戏班扔钱(一般50-100)。还有的可以向戏班点歌,点唱一首歌10元左右。

无论是来了悼念的客人还是唱孝歌、哭灵,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长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磕头。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个星期内不能走进别人家中。

出殡。根据道士定好的时辰(一般在12点以后),死者就要出堂了。做完一段法子后,就要开始出堂了。其顺序大致是:盖馆,将棺材盖子合上,钉上巴齐(一种两端有齿的U行钉);接着将长眠灯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着是八个重殇将棺材抬出大门外;同时堂屋里留下几人清扫,扫地要用竹扫帚,从堂屋下檐向上扫。揭下神柜上的簸箕。在稻场做法子,孝子孝女等时而长跪,时而跟着道士绕棺数圈;重殇同时将抬棺材的横木绑在棺材上,棺材上方坐一个童子(一般是死者的最小后辈),待道士“起棺”令下,众人一哄而起,将棺材抬起时顺势踢倒搁棺材的板凳,放起身炮,按拿花圈的、孝子(一个怀揣灵牌,一个双手执死者遗像于胸前,在棺材前趟棺:控制速度)、抬棺材的、乐队、送行的队伍顺序向坟地出发。出发前,凡棺材所经路线(一般要绕全村转一圈,意思是死者向村子告别),各家各户都要关闭大门,以防棺材照了堂不吉利。在前进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经之处,不管是水沟、田野还是树林池塘,都无所顾忌。不过,孝子会不停地向抬棺材的重殇磕头作揖,请求抬得平稳些。要是死的年轻人,抬棺材的人往往不停地大声呼叫(打窝和)以状自己的威风,压死人的煞气。

下葬。棺材到达坟地后,先放在坟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来,一方面道士继续超度亡灵,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坟坑里面烧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后重殇将棺材抬入坟坑,搁在事先垫在坟坑两头的火砖上,道士拿出罗盘定准棺材是否在坟坑的中间位置,定准后,道士一边超度,一边向四周人群撒稻米,众人都伸着手或牵着衣兜接着米,据说接着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不害病)。再接着就是向坟坑填土,做坟,此时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随乐队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殇完成做坟的任务。

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后,孝子就揣着灵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唤着老人:“爸爸(妈妈、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唤,不能往坟墓方向回头望。回家后将灵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灵台(事先设置的小桌,上面放一小匝用绳捆好的草纸,在灵牌里支两根小棍插在草纸上,在其前面点上香、蜡烛,然后由道士举行安灵仪式,孝子们在灵牌前磕头烧纸。

接望望台,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们全体到坟墓去做坟,烧纸磕头,然后回家开始接望望台。孝子们先将仙逝老人的遗物带到绑望望台的地方,全体孝子磕头面对望望台磕头,然后将树上的草纸解下来,点燃,开始烧纸放鞭炮,同时将遗物扔在纸中焚烧。接着每人拿一叠草纸,点燃后从烧望望台的地方出发,接着排着队后退着烧纸,边烧边喊着逝去老人回家,一直延续到灵台前为止。孝子们再次在灵台前烧纸磕头。

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灵堂守夜,特别是老人没出堂的前两天,常常的通液有四个以上的人不睡觉执守。

过七。亡人过世了,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纪念仪式。很亲的后辈(如儿子、媳妇姑娘、女婿,舅侄等)应该每个七都要参加,特别是头七和五七,并且主人家还要排人去接姑娘女婿来为老人过七。每个七都要在灵牌前烧纸磕头。五七时剃过七头的男性后辈要剃五七头。过五七要到坟前烧纸磕头纪念。家里人再次将老人的遗物清理一次,将清理出的遗物拿到坟前焚烧。

过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后辈及亲属们都要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在灵堂前烧香磕头。

过亡年。办丧失事的家庭,在当年要提前几天过大年,就是在腊月26日吃年饭。姑娘女婿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提前两天为灵牌买一个灵屋,将灵牌罩在灵屋中间。如果没有姑娘,就由其他后辈购置灵屋。

馨香。办丧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来参加馨香活动。仪式很简单,就是在灵堂前放一挂鞭炮,然后烧纸磕头,接着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还要挽留所有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在家里喝酒吃饭,以答谢各位。

过周年。俗话说,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后辈和亲属们都要在灵堂亲和坟墓去烧香磕头,举行纪念仪式。在第三年纪念仪式时,就应该将灵堂和灵牌烧毁,表示尽孝期已满。







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浓重节日,全国各地举行春节喜庆仪式的形式丰富多样。随着东西方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过去烦琐的春节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化。但作为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古老习俗文化,我们这处于新老交替的一辈人有责任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并通过我们的宣扬,将其中好的习俗传承下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我们云梦曾店这一带的新年大致从阴历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家家户户要敬司命菩萨和灶神。首先在堂屋神坛上烧香敬司命菩萨,求神保护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其次是敬灶神,要在土灶前烧香,求灶王爷保护来年烟火顺遂,锅里不少吃的,即饭食无忧,敬灶神时还要供奉麻糖,传说是用糖粘住灶神的嘴,保护一家人在新年里不说不吉利的话,从而不留下不愉快的阴影。晚上还要烧香敬神,并放鞭炮,以表示家里过小年了,这是庆祝春节的序幕。

腊月二十五:打豆腐。为了慎重过好春节,每个家庭除了在冬月尾腊月头筹办腊肉腊鱼腊鸡等腊货(俗话说:有钱不办腊月货,意思是有钱人先办腊货便宜些,到了腊月或腊月二十以后物价因买的人多而上涨,所以越是穷人越是花高价买年货,因而也买得越少)外,每家每户还要到豆腐铺打一个(30斤黄豆为一个盒)盒豆腐,压点千张,取点豆棍和豆筋(做豆饺用),打豆腐时,大人孩子都等着豆腐点浆后喝一碗豆腐佬享受享受。豆腐打回后,第一件事就是取一块豆腐放在神坛上敬菩萨;然后家庭主妇就忙活着做元子、包豆饺(有的地方称卷饺),炸元子、炸豆饺。这是春节前的必要准备。

腊月二十六:过亡年。主人家里如果在当年丧失了一位亲人,那么,就要提前在这一天吃年饭。如果死者是家中的老人,他(她)的姑娘要送一个灵屋(用纸和竹片粘贴成的小屋子),将死者的亡灵安放在这灵屋中央。吃年饭前,要在灵前跟亡者烧香磕头,再在堂屋正中下方跟菩萨祖先烧香磕头,然后按一般的习俗全家人(包括姑娘女婿)一起吃年饭。

腊月二十八:过婚年。主人家里如果当年嫁了姑娘,姑娘女婿就要在这一天到姑娘娘家提前吃年饭。

腊月三十:过大年。所有人参与的喜庆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筹备宴席,吃年饭。根据各地习俗或个人安排,年饭有的早上吃,有的中午或傍晚吃。有的本家弟兄或临近亲属多,相互参与吃年饭,也可从二十八开始到三十轮流到各家吃年饭。吃年饭有很多讲究:

   首先是敬菩萨,神坛正中菩萨下面要摆上香炉(点燃三支香)和蜡烛(两只点燃),要放上一只没经过烹饪的整鸡,头部向里,脚朝外(或猪首,摆法同鸡子),有的还要摆放一碗煮熟并染红的鸡蛋(称“元宝”)和一碗用双碗扣过的白米饭,饭上面加上一块炸豆腐(称“斋饭”),还要上半碗茶(称静茶),完事后当家男人要面对菩萨三叩首。

   接着是祭祖先,在堂屋正中摆上一个方桌和八或十个凳子(各地凳子数量不一,有的是六只凳子,桌子正下方不摆;八只凳子每方两只,十只凳子两侧各三只)桌上摆上相应数量的筷子、汤匙和酒杯,每只酒杯象征性的斟点酒,桌子中央摆上四碗菜:做熟的炸豆腐、炸豆腐元子、猪肉、全鱼。按照凳子的数量摆上筷子、酒杯和饭碗(每只碗象征性的盛点新鲜热饭)摆完后将筷子全部架在饭碗与菜碗之间,主人说“请历代高尊祖和已故的长辈回家过年”,接着在桌子下方凳子后面摆上蒲坛,烧纸钱,全家人按照长幼和男女顺序作揖、叩四个头。此时堂屋的门要开个小缝,意思是让祖先回家过年。再接下去是放鞭炮,过年的鞭炮要长,质量要好,因为鞭炮如果不连贯或放断了很不吉利。鞭炮放完后就请祖先下席,将筷子从碗上取下,再在桌子四个角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象征性的倒点茶(倒在地上),意思是祖先吃了饭要喝茶。敬祖先的整个过程都不能让身体挨着凳子。祖先敬完了就可以收场了。

   再接着是吃年饭。跟平时吃饭不同的一是要按长幼顺序坐位;二是桌上要摆上全家人最喜欢吃的最好的菜;三是不能有汤菜(敬祖先也一样,不摆汤匙),四是必须有个全鱼(鲤鱼,叫红鱼),并且这条鱼的头和尾都得留着,等到过了初三送了年或过了月半才吃完(叫年年有余(鱼);五是年饭一定要多煮点,不能吃完了;六是整个吃年饭的过程都要禁嘴(意思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三十、初一、初三、十五都要禁嘴)。七是喝酒、吃饭,要相互说些祝愿的话。

再接着是张灯结彩贴对联。对联贴上后家里的所有垃圾都不能到在门外,必须等初三送年后才能倒垃圾。

   再接着是圆缸。过去农村用水缸装食用水,要在池塘里挑水回家把缸装满,意味着来年日子过得圆满(初三和十五也要圆缸,有的还在圆缸挑第一担水时在池塘边放鞭炮,谁最先挑水就吉利些,叫抢头水)。

晚上要守岁。就是全家人都不提前睡觉,在守岁过程中全家每个人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服,把所有房间都点上等(要通夜不熄),在堂屋娱乐,香火要一炉接一炉不停地接着烧,直到十二点钟出行后才能睡觉。

   零点出行。出行前要洗手。出行的仪式有:一、上香火,拜菩萨;二、准备一个茶盘,上面放上供品两份(猪首和斋饭),一个出行用的“山”字型泥模(有的用半块萝卜代替),中间插上三柱香,两边各插一支蜡,都要点燃;三、出门,一般全家人都要参加出行,一个人端茶盘,一个人拿鞭炮、土纸,一个人开门,在出发和开门前都要放一响鞭炮;四、出行:走出大门约三至10米,面向东南方,将茶盘放下,燃烧纸钱,按长幼顺序向东南方磕头(拜天神),放鞭炮(鞭炮要长,质量要好)。鞭炮放完就回家。

   拜爷爷奶奶和父母。回家后幼辈和长辈拜年、磕头,孩子们可以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有的把压岁钱供在神坛上,预示着来年有钱用。这时家里可以拿出准备好的零食供全家享用,用完后就可以休息了。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清早起来,先拜馨香,哪家在当年死了人,全村的人必须先到那家拜亡灵,如果有几家要拜亡灵,就按照先亲们后远门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拜。拜馨香的人进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进屋到亡灵那儿跪拜,本家有一人陪跪并烧纸钱,拜的人排队依次进行,不能喊死者的名字或称呼,默默磕四个头作个揖就离开,然后走到堂屋正中下方喊着该家主人按长幼顺序拜年。馨香家里还要设宴招待所有来拜的村民。馨香拜完接着就开始在村子内挨家挨户拜年,按照先亲门后远门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依次到每家拜年。一般是哪家辈分最低就先开始出发拜年,最高辈分者晚出门回拜。村里本家最高长辈等晚辈来拜过年再一一回拜。本村年拜完还要到有死者的亲戚家拜亡灵,初一必须把所有馨香拜完,并尽量赶早拜完。如果有时间在这一天还可以到朋友家拜年。

正月初二:拜家家。所有外甥都要到外婆、舅舅家拜年。这一天是拜年最多人次的一天。

正月初三:首先是送年。各家清早起来首先是把水缸里的水担满,接着就开始按照过大年祭祖先的模式送年,意思是过大年把祖先接回来,初三就把他们送走,因而举行这个仪式。接着是拜岳父母。所有女婿(女儿也可以一起去)都要到岳父母家拜年。如果孩子小,初二不能独立在外婆家拜年的可以初三随父母一起去拜年。

正月初四:拜姑妈的年。所有舅侄要到姑妈家拜年。如果没有姑妈就可以到其他亲戚家或朋友家拜年。

正月初五:拜姨妈或姨夫家的年。如有几个姨夫就由小姨夫先拜大的年,依次拜完。

正月初六及以后几天:拜其他亲戚或朋友的年。妇女前几天在家做炊事工作,完后亲戚家相互接过去完一下,叫接住客。

正月十五:过月半(即元宵节)。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意思是月半要过得愉快。家家户户要像过大年一样敬神、敬祖先,还要办丰盛的宴席一家人团团圆圆就餐。晚上在大门两边还要挂灯笼,吃元宵(汤圆)。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灯火通明。正月十五过了,新年就正式结束。

   我上面说的是湖北云梦以及曾倒店我的家乡过年的一般习俗。俗话说:“十里香火,各有不同”,就是一个村子,或左邻右舍,过年的习俗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其原因是各自的祖先有不同的经历,为了让后辈记住自己的一段经历,过年时便有不同的仪式保留着并代代相传。如,有的家早上吃年饭,有的中午吃年饭,有的晚上过年。有的煮年饭时带这斗笠穿着蓑衣,传说是为了纪念祖先在战争年代在雨天的野外过年煮年饭的一段历史。

   为了保留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春节文化传统,让我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春节过得更隆重些吧!











孝感婚俗
我要说的是我们孝感遗留下来的旧的婚姻习俗,现在大多从简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我想把它记录下来。一个人的婚姻大概要经历如下过程:

1、定亲。过去我们孝感农村的婚姻大多是父母包办,靠媒妁之言撮合而成。一种情况是父母约定,如张家和李家是亲戚(过去许多姑表、姨表成婚姻的)或关系很好,两家大人约定结成亲家,还有的指腹为婚,两家女性怀孕,如果将来生的是一男一女,约定结为亲家。两家有约后,还要各自找算命先生算一下两人的年合八字是否相合,如果相合,再由男方找个媒人举行定亲仪式。另一种是第三者觉得两家儿女年纪相仿,两家门当户对,于是主动到两家上门撮合,撮合成功确定婚姻。不管是父母约定还是媒妁之言,定亲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成实,就是男方要买几件布料,包几斤红糖(用红纸包装或贴上红纸),跟媒人一起到女方去送礼,表示这门亲事确定下来了;第二步是过茶,就是由媒人撮合确定一个吉日,男方和媒人一起提着聘礼(一般是四至八套衣料、四包红塘、四包杂糖、糖果等)到女方家去,女方则要请最亲的亲戚或本家一起吃饭,表示对外公布这门亲事已经确定下来。至于定亲的年龄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是没出世的坯胎,可以是睡在摇篮里的婴儿(俗话叫摇窝亲),也可以是张成少男少女的青年。定亲以后两家来往较以前自然密切些,办大事两家都要相互送礼,尤其是男方送礼还不能少。过春节男方还要到女方家拜年。

2、送花招。两家孩子大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男方这年的二月初二(花招节)就要到女方家送礼(肉、酒、糖之类),叫送花招。这节气未过门的女婿必须亲自去(可以约媒人一起去),并亲自向亲家母提出两人结婚的请求。这时女方一般不会很爽快答应的,总要推辞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家里困难没钱买嫁妆等等,这话一半真,一半假,含有我家姑娘不会很贱就答应嫁给你的意思,必须看你是不是诚心想结婚,要考验考验,或刁难一番。

3、送端阳。男方要求结婚那年的端午节,必须提着酒肉等礼物到女方家送节礼,如果女方未答应两人结婚,就借机再次提出结婚请求。当然,如果女方还是不答应,那就要请媒人多到男方喝几次酒,多到女方跑几趟,有的也由男孩直接去要人的,直到女方答应为止。

4、送中秋。过去结婚日期一般定在下半年,多在阴历十月、冬月(这两个月是农闲时期)。如果通过男方及媒人的多次努力,女方答应把姑娘嫁过去,那么男方就要在中秋节这天提着礼物(月饼、酒、肉、布料等)去女方送中秋节。如果女方没答应,男方想结婚,还是要在花招、端阳、中秋节时去送礼,以表示诚心和决心。

5、送日子。女方答应嫁姑娘后,还要由两家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当然主要是听取女方意见。结婚当然要选择良辰吉日,所以两家都要请算命先生算日子。日子敲定后,还要举行个仪式叫送日子。男方和媒人一起提着礼物(这次除了肉酒外必须要有衣物或布料),带着写有结婚日期的红纸条到女方家去,女方把比较亲的亲戚和本家接到家里喝酒,表示公布两家已经确定婚期。未过门的女婿回家时女方一般还要回赠一两双姑娘或母亲亲手做的布鞋。

6、辞嫁。婚期确定下来后,姑娘要出嫁了,女方的亲戚都要接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因为是出嫁前最后一次做客,所以叫吃辞嫁饭。姑娘离开时,亲戚们都要送点礼物(如,衣服、袜子、床上用品等)给姑娘。

7、抬嫁妆。在婚期临近的前两天,女方都把姑娘的嫁妆筹办齐了,男方要在这两天请人把它抬回去。要抬的嫁妆包括床、桌子、柜子、凳子、四元(大小脚盆、脸盆、围桶)等,有的条件好的还为姑娘购置了厨房各种碗盘杯碟,现在又增加了电器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空调、摩托等。过去是用扁担、木杠和红绳子抬,现在可能一般用车子拖了。女方在发放嫁妆之前,亲戚和本家的人(多是小孩和妇女)都把嫁妆一件件藏起来,闹着要男方拿红包或香烟才交东西,不过红包钱不多,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不等,香烟必须成整盒,价格一般也在二至十元之间。一般是一件嫁妆需要一个红包或一包香烟。这样闹是为了热闹,含有喜庆的意思。

8、过盒子。一般包括如下内容:(1)接客,是进入结婚喜庆的日子,一般在结婚日期的前一至两天,男方要把自己所有亲戚接到家参加婚庆。(2)贴婚联,过盒子这天男方家里大门、堂门要贴上喜庆和迎宾的对联,堂屋大手(右侧)墙面中上方贴上新郎结婚起的大号(按本族辈分起名),并根据大号的两个字作一副对联贴在号联两边,表示孩子已长成大人,结婚后同族就要喊他新取的大号了,是晚辈的年长者就不能像结婚前一样直呼其名,而要按辈分尊称他了。(3)送聘礼,过盒子这天上午新郎要去女方家,出发时要放鞭炮,随行的有媒人,陪亲(与新郎年纪相近的小伙子陪伴和保护新郎),礼聘先生(负责礼仪,一般由年岁较大熟悉礼节的人担任,手提一个红布包着的木茶盘,上面放着小酒壶,一小条肉、一对一斤左右的小鲤鱼等,叫求亲礼),牵毡条的一至二人,还有挑礼物的:几十斤肉,根据女方客人户数多少每户一块折范肉(约一斤左右,割成长条形状)和女方待客的肉,还有几十斤鱼和几十斤散酒,四或八包红塘,新娘装新和换洗的新衣服四至八套(一般在结婚前两个人一起去定购或定做的),新看鞋两双。(4)行礼,一行人到达女方家门时先要鸣炮,接着进入堂屋,牵毡条的把毡条拉成长方形铺在堂屋下方地面,毡条前面堂屋正中一般摆上三张大方桌,神柜上这时要点燃香和蜡烛。新郎进堂屋时要行大礼磕头(有的安排在吃完饭离开时,还有的安排在娶亲那天早上),叫四礼八拜:拜祖先,拜父母,拜主要亲戚,拜本家老人,每拜一次作两个揖,磕四个头,拜完了毡条要在原地转180度,朝堂门外作一个揖才算结束。磕头时动作比较慢,有乐队还要奏乐、鸣炮,亲戚和围观的客人在新郎行礼时可以击打新郎(如多半用楝树果,也有用萝卜、小土块和麦壳等,也有舍不得打新郎(认为是自家人、亲戚)转而打陪亲和媒人的,但一般都是为了热闹,没有恶意去伤害别人。(5)上正席。上正席前东家要放鞭炮,有乐队要奏乐发送上席信号。安席:农村堂屋做大事一般可以摆六桌酒席,靠右首上沿为首席,它的左首为第二席,依次类推。新女婿和媒人坐首席上沿(也有的地方正副位以巷路或靠壁为大,就是说该席的主位为靠堂屋中间巷路的那一排或靠墙壁的那一排)女方舅爷等主要亲戚坐对面陪酒,每席坐十人,上下席各坐二人,两侧各坐三人,靠左侧角的那位是酌酒端菜为本席服务的人坐的位子,一般称之为席长)。其余席面全部依次先在上下首安排主要亲戚(同级别按辈分和年龄排序),两侧安排次要亲族的顺序安排席位。出菜:正席出菜顺序也有讲究,一般顺序为,先出八个干菜碟(如鸡肉、牛肉、猪耳、咸鸭蛋、花生米、瘦肉、猪杂或鸡杂等,也有不出碟直接上大菜的),然后按如下顺序出菜:藕片、粉条、杂烩、滑鱼汤、排骨或猪蹄炖藕汤、白萝卜炖牛肉汤、胡萝卜炖羊肉汤、大肉、炸豆腐圆子、肥肠大白菜汤、滑肉汤、千张炒大白菜、炖黄豆芽、咽饭肉、海带、全鱼、炒青菜等,当然,出菜顺序或菜的样式数量也不一定全部一样,但基本顺序大同小异。讲礼:大肉(有的是豆腐圆子)上席时不能马上吃,要等东家讲礼后再吃。讲礼菜一出,要鸣炮奏乐。新郎的父亲和本家叔辈两个人,一个人端着茶盘,上面放着一双筷子和一只酒杯,另一个人拿着酒壶,按席位主次顺序逐席敬酒,还要说礼节性的感谢光临的话,敬酒时每席一般要上一包香烟,近几年又增加了每人一份小礼品(一条毛巾、一包喜糖、一包洗衣粉或洗洁精等其中两件物品)。端盘子的人端大肉来时顺便每席都端来一只小碗,里面放着十支香烟,那是主人家代表厨师放上的香烟,酌酒的人每人发一支,吃罢敬酒菜,新郎要向这只装过香烟的空碗中放红包(一般10-100元不等),其余坐上下首的主要亲戚(其它席也一样)也要放现金(1-若干元不等),这叫谢厨师;另外,新郎还要分别掏红包感谢酌酒和端菜的人。闹新相公:在酒席当中,除了要新郎掏上述红包外,如果本席两侧坐的是陪嫁的年轻姑娘们(一般她们会主动找到那里坐),她们还会出很多难题刁难新郎,如,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要新郎对下联呀,把大肉或豆腐圆子用红线串起来让新郎无法吃菜呀,打谜语要新郎猜呀,把十双筷子摆成花要新郎按顺序解开呀等等,如果新郎说错或做错不是被罚酒就是要掏红包或香烟,总之,就是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下席:农村结婚上正席一般不能随便自由上下席,必须等第一席的全部吃完了(先吃完的人要把筷子架在自己用的汤匙上表示等候他人的意思),主人燃放了散席的鞭炮后才能离席,散席时乐师也要一齐奏乐。待全部客人下席,堂屋清场完毕后,新娘家会安排人给新郎端来热水,放上新毛巾(也有的为了故意倒冷水或脏水刁难新郎的)让新郎洗脸的,这时新郎往往象征性擦一下手就把红包掏出来完事。换手绢:新郎新娘每人事先准备了一只手绢,由女方的陪嫁姑娘代替新娘跟新郎换手绢,这时姑娘们会变着法子出对联要新郎应对,如果对不上就要掏红包了。之后,男方一行人就可以告辞离开了。

9、待媒(也叫坐夜)。有的女方为了热闹,在结婚日的前一天晚上,要求男方娶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坐夜。引礼:男方在摆完晚宴后,先请会行大礼的长者按到女方家去行礼的模式引领新郎在堂屋学磕头行礼(如烧香点烛,鸣炮奏乐,还要牵毡条四礼八拜,甚至也会有淘气的小孩和大人用楝树果打新郎官的。铺床:引礼完毕后,男方要举行浓重的铺床仪式,要选择八字好有儿有女不在月经期的年轻健康妇女两人进房铺床(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新娘娶回家后牵亲的任务,一般为男方主要亲戚),铺床开始,要燃放较长的鞭炮,乐队要奏乐,全体在场的所有亲属都要参加喝彩,要选一个会喊铺床采词的人喊采,采词的大致意思是安排铺床的顺序,祝愿新婚夫妇生儿育女长得健壮美丽有出息(下面是我新老结合编写的一篇采词公大家参阅:手捧红烛入洞房,新人房里好嫁妆。左边摆着镶金柜,右边摆着龙凤箱。梳妆台上美人镜,一对红灯亮满房。将军桌配太师椅,正中摆座象牙床。四铺四盖床上放,一对枕头绣鸳鸯。绫罗帐子挂床上,一对帐钩闪金光。帐帘绣的龙和凤,门帘绣的牡丹香。拿来新絮铺新床,铺好新床迎新娘。伸手铺床先铺东,生个儿子当老总。铺罢床东铺床西,生个儿子架飞机。铺罢床西铺床南,生个儿子中状元。铺罢床南铺床北,生个儿子坐轿车。 四个角的拵一拵,生的儿子很精明。四个角的按一按,生的儿子很好看。四个角的拍一拍,生个儿子好体魄。四个角的扒一扒,生的儿子象爸爸。生了儿子生姑娘,姑娘长得真清爽。有才有貌有气质,将来找个如意郎。媳妇今日是朵花,明朝就是伢的妈。今天大家齐喝彩,明天新娘倒香茶。)铺床前里面的人必须拴牢房门,不让外面的人进入或看见。铺床开始,乐器和鞭炮齐鸣,喊采人每喊完一句,众人都要大声齐喝“呦”,直至采词喊完,铺床结束。床铺完后,铺床的人要用新锁锁上房门,新娘不到房门不开。辞祖:女方在这个时间也在家里举行仪式,那就是辞祖。作为姑娘,在娘家由婴儿长成大人,不仅有父辈的付出,也有祖辈的付出;马上要离开父姓的祠堂,加入新的姓氏做人,离开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举行告别祖先的仪式当然很有必要。辞祖的仪式很简单,就是烧香点烛敬菩萨后,姑娘向菩萨和祖先磕头。这时,也是妈妈和女儿最伤心的时候,所以往往在这个时候妈妈和女儿都要放声大哭,妈妈哭舍不得离开女儿,对不起女儿,教女儿出嫁后如何当好媳妇,女儿也哭自己对不起父母和舍不得离开家庭等等。沐浴:结婚是人生大事,所以不管新郎新娘都要在婚期的第一天晚上认真洗个澡,新娘要把头发整成新娘妆。两个人从头到脚要换上崭新的。新郎可以在这时穿上结婚的礼服,新娘可以在第二天早上穿婚纱。两个人穿内衣时一定不能穿短裤,据说穿上短裤不吉利,预示着夫妻不能一辈子上头,是半途夫妻。坐夜:男方根据要求,在婚期的头一天晚上娶亲的一行人要到女方家过夜叫坐夜。出发前男方要放鞭炮,新郎带着媒人、陪亲、礼聘先生、接亲的两个姑娘或年轻妇女,牵毡条的两人,抬箱子的四至八人,带上乐队,花轿,还要带一大包喜糖和十条左右甚至更多的香烟,敲锣打鼓地一路前往新娘家。进村时必须燃放鞭炮,到女方家门时女方也用鞭炮迎接。有趣的是,这时女方并不会很顺利地打开大门迎接客人进门,二是紧閂着门,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男方不停地放鞭炮,奏乐,女方也不停地接着放鞭炮,以增加喜庆气氛;二是闹男方的喜烟。开门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女方有多少亲戚,有多少来陪嫁的姑娘,每人都要有一包香烟,当然还要抛洒喜糖。男方来时如果稍有不慎,娶亲带来的任何物品都会被女方的客人抢走藏起来,到第二天发亲时男方用香烟或红包才能换回。闹一阵子后,双方达成默契,姑娘们才打开大门让娶亲的队伍入堂就坐,并热情招待来人:发烟、倒茶。并在当晚(大约在凌晨一两点)摆宴开席。饭吃完后,女方妥善安排男方客人和乐队打牌或入寝。

10、娶(发)亲:在婚期的那天清晨,女方就要做发亲的准备。首先准备男方客人用早点,接着男方乐队奏乐,新郎向女方父母长辈和主要亲戚行大礼。接着是哭嫁,新娘和母亲以及其他客人陪着哭嫁,再接着是姑娘穿婚装戴冠子帽(一种如楚剧舞台上的姑娘带的饰有玻璃球、亮珠的华丽帽子)出闺房,站在斗上(斗里点燃一个香油灯,斗上扑着一只竹筛子,娘家将一把(十双)筷子拿在手上,然后娘家的人要从姑娘的手中抢走这把筷子后,姑娘才能上轿。这筷子意味着是娘家的饭碗,姑娘出嫁了,就要将饭碗交给娘家,而姑娘们谁舍得离开自己的母亲,丢掉娘家的饭碗,所以都会用尽所有力量死死抓住筷子不松手。这时娘家人一边抢,一边劝,直到抢下姑娘手中的筷子。这时姑娘的亲哥或堂哥背着新娘出门上轿(还有步行或坐车的),门外男方的人忙着用红绳绑着箱子和被子枕头,待女方点燃起身(发亲)鞭炮,男方便敲锣打鼓迎走新娘。女方陪嫁的姑娘还要送新娘一程,送到半路上才与新娘分手,男方牵亲的两个妇女一左一右牵着新娘前行。在陪嫁姑娘分手时,新郎还要给每个陪嫁送新娘的姑娘一个红包或礼物(手绢、香皂之类)。新娘离家后,女方就开始吃早餐,吃罢早餐,参加婚礼的多数客人就会告别回家去了。

11、拦车马。女方发亲后,男方就要作好迎亲的准备。要在家门口摆一张方桌,上面摆上猪首,点燃蜡烛和香,还要摆上三只酒杯斟上酒,等待接亲的队伍归来。新娘一进村就要鸣炮奏乐,亲到家门口时迎亲的队伍都要在方桌前停下,乐队要不停奏乐,鞭炮要不停放,有一位拦车马的先生会站在桌前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天地开张,日吉乘凉,男家的先祖请进,女家的先祖回乡”,就是说姑娘嫁过来了,女方的先祖有可能为了继续关爱本家姑娘,骑着马,驾着车,跟着来到了男家,迷信的说法,一家不能容二祖,所以这时男方就要将女方的家祖拦回去。

12、拜堂。新娘到村时,有个讲究,女性如果处于月经期不能来看热闹,不能跟新娘照面;带孝的人也不能来。拦完车马,新娘就可以进堂了。拜堂时也有个讲究,新娘如果在月经期也不用磕头,只是新郎一人行礼就行。

13、挤新娘。拜完堂,新娘就要入洞房。在入洞房前,围观的年轻小伙子往往这时就想沾点新娘的便宜,早就站在洞房前四面夹攻围挤新娘,一直把新娘挤进洞房。

14、抢大首。进了洞房以后,也有个讲究,两个人都要先坐床再坐凳,坐床也有个讲究,如果谁先抢占了床的右首坐下谁将来就是当家人或谁就会在将来的夫妻生活中占上风,所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就要拼命去抢大首。

15、喝交杯茶。进了洞房,就会有小孩端来两杯茶,夫妻俩接过茶必须交臂喂给对方喝下;接着又有一个小孩端来两小碗豆腐圆子,小俩口也是相互交臂喂吃一到两个,含义是吃了豆腐坨,新娘会生儿;再接着又有一个小孩进来端来一盆水,叫新郎新娘洗脸;再接着又有一个小孩进来拿着扫帚跟新房扫地。这些孩子做了这点子事,新娘都要发给他们红包。再接着就是很多人进来向新娘要手绢。

16、拜茶。在堂屋正中摆三个方桌,上面摆放若干碟杂糖、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还要拜上一个茶盘,上面放上一双布鞋。然后新郎新娘出洞房,在桌子前面的毡条上磕头。磕头的顺序是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叔伯父母,比父辈尊长的亲戚和本家长辈,亲戚和本家平辈。每个人都要磕四个头,喊到给谁磕头,谁就向茶盘中丢钱,数量按顺序由多到少,父母丢最多。现在一般以百元为单位(最少50元),边磕头边奏乐庆贺。

17、喝团圆酒。团圆酒在当天晚餐时进行。全席必须十个人,而且是五男五女,另外八人最好是四对有儿有女八字全环的年轻夫妻。喝团圆酒新郎新娘坐上席,边吃还要边说四言八句。会说的每出一碗菜出一个题目让新娘说,多数是围绕祝福新娘夫妻生活与生儿育女话题说。如,藕片上来了,再吃之前要新郎说“月儿圆,花儿圆”,新娘说“这碗藕片圆又圆”;新郎又说“我们等了二十年”,新娘又说“今晚跟你把房圆”。又如白萝卜上桌了,新郎说“白萝卜,红萝卜”,新娘说“你是我的心窝窝”;新郎又说“今天同睡一被窝”,新娘又说“明年跟你生个儿”。总之,团圆酒就是为了通过让新娘说丑话适应做妻子的心理,去掉夫妻生活的羞涩感。

18、喝香茶。喝罢团圆酒,村子里的人就要来闹新姑娘。他们坐在堂屋里,要新郎新娘给每个人倒茶点烟。倒茶时新郎新娘要两人把一碗茶抬着送到客人手中。客人接过茶,就说一段四言八句,如新郎说“这碗茶”,新娘说“香又香”,新郎又说“今天夜晚”,新娘又说“我要用你那杆枪”。除了说四言八句,还有很多节目让新郎新娘做,比如,把一个苹果用红线提着摇晃,要二人同时在苹果上咬一口等类似节目。也有的把新娘的公公也叫出来和新娘一起喝茶闹笑话的。总之,闹的越热闹就越好。

涵冰 发表于 2014-6-15 21:42:49

好帖要顶,楼主的头像还是不错滴

kt7842 发表于 2014-6-15 22:32:42

你是泰山路的xiaofx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梦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