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别都 发表于 2010-4-23 23:44:29

回家的路("云梦,我的家"征文获奖作品)

居家在梦园,谋生在似水,每天都要穿梭于云梦城东和城南,经常走的线路有三条,仿效旅游的叫法,称之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在我看来,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工作场所是旅途中的驿站,家园则是旅途的原点。
从原点出发,途经驿站,再回原点,期间可以有很多条线路,但归结起来,不外三条,如同我常常走着的。一线:沿着珍珠坡路向北,汇入梦泽大道,经南门河菜场、孝武广场及街边林立的商埠,转入建设东路,直达梦园。二线:出门右转,至龙岗大道东行,转入湖光路,抵达梦园。三线:从珍珠坡路右拐,插曲湖路,经梦泽高中、福利院至天主堂,再左转上东垣路,青少年活动中心处右拐即达。
一线的几何距离3•0公里,如果用一首歌来丈量,应该是《斯卡布罗集市》,这条路穿过云梦的闹市区,呈现的是云梦人最真实最温暖的日常生活。
清晨,左右的小巷子口都摆着早点摊,不时飘出煮高汤、蒸包子、炸油条、煎饺子、炒豆皮的香味。走在路中间,被这些香味包围着,左右为难,云梦的早点太丰富了,而且很有特色,到底该吃哪一种呢?专程从孝感开车来过早的朋友如是问,我说:反正路好而且近,天天来,天天换口味好了。我就是这样做的,很多云梦人都是这样做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滋润,大家再也不用象从前一样,辛苦忙碌地在家做早餐。
傍晚,到南门河菜场或者孝武超市买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对晚餐分外重视,荤素要搭配,营养要均衡。来得多了,买菜的、卖菜的都有几分熟套,免不了一路嘘寒问暖。买完菜,出市场,蛋糕的香气扑面而来,好象又出新品种了,得带几块回家,给女人和孩子当点心。这时候路灯已经亮了,车灯也流动起来,市民、小贩带着一天的风尘和收获回家去,温暖的街灯拉长一条条游动的影子。
二线早些年还是大片农田,这些年,城市快速发展,修起了景观大道,虽然没有一线热闹,但宽阔而漂亮。二线距离更近, 2•8公里,适合在午后听着许巍的《喝茶去》,且行且停。
前年春天植下的香樟长出枝繁叶茂的气势,而姹紫嫣红的花们已经热热闹闹地开了好几个夏天。路的外面是稻田,有的生长着庄稼,有的则做了生态农庄,临近曲湖会所那一带,即将开发成水乡园林。土地本是古老的,却又每一刻都呈现崭新,因为下午柔和的风、因为夜晚满天的星,因为枝头雀鸟的啾啾、因为地里秋虫的唧唧,因为青草清凉的翠绿、因为庄稼成熟的金黄。
    路边已经长出高楼,不久,还会长出更多的大厦,伴随着云梦城的长大,原来的郊野会日渐繁华,东城区成为云梦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有楚王城遗址和曲阳湖两个公园景点;从清明河引来的溪渠迤迤逦逦,据考证,那就是沧浪之水,濯了屈原的缨和足,再来映照后世的城廓。到那时,我就成了东城区的原住民,可以微笑着欢迎每一个新住民、欢迎每一位游客,并对他们说:走吧,我请你们到似水吃茶去!
如果说二线见证着云梦城的发展,那么三线就是这个城市文明的一根神经。三线长2•4公里,开着车,也就萨顶顶唱罢《万物生》的距离。
车过梦泽高中的时候,必须减速、禁鸣,这一带有莘莘学子、有孤寡老人、还有圣父圣子,万万不可惊扰他们。学子们是希望是未来,他们的知识将成为生产力;老人们是仁爱是慈善,他们传递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和品质;天主堂是信仰的标识,指引人们回归精神的家园。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云梦城的神经元;他们在一起,云梦就有了神经纤维。
过了天主堂,就可以疾驰了,在东垣路上,每一步都踏着古梦泽的韵律,车轮辗过,沾满楚文化的尘屑。这片土地下,沉睡着云梦的城市之根。曾经,这里泽国汪洋;曾经,这里城池高筑;曾经,这里是鱼龙的乐土;曾经,这里是鸟兽的天堂。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文明的脚步永远向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二十一世纪,走到了楚韵新城。
新城典型的建筑是青少年活动中心,这座三层建筑修造在古城垣之东。它西边的地下,叠压着五座古城遗迹,云梦人习惯地称之为“楚王城”。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带动文化的发展,学者们通过文物和史料考证,楚王城并非前人所记述的那样,由楚昭王所筑,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留存,这说明云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都很繁盛。这个繁盛期,可以追朔到先秦,追朔到城西的睡虎地,那里出土过举世闻名的秦简。今天的云梦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特意把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成睡虎的样子,从四个方向看过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梦园和似水间来回,伴着音乐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走着不同的线路,感受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风情。概括一下,我常常走着的,一线是物质路,二线是风光路,三线是文化路。这三条路,对于每个在路上的人来说,都无可规避。人生的行走,仅仅通过其中的一条,是无法到达终点的。幸运的是,我能够居家云梦、居家梦园,我有三条回家的路线,我可以选择步行、骑车或者开车;而这些道路、这些方式,都将带我抵达家园、抵达幸福。(作者郑梦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家的路("云梦,我的家"征文获奖作品)